English

汉语字典实现“二化”

2000-04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郭晔 我有话说

汉语之于中国人,就像歌中所唱:从来不需要想起,永远也不会忘记。汉字是炎黄子孙的情感与文明的根基。方块字之难写,历来就有 无错不成书 的说法,今天,汉字的用字混乱现象仍比较严重。广告、媒体中的错别字有增长趋势,错别字也是学校语文教育中令老师头痛的事情。记者随机采访的几位语文教师普遍反映现在青少年的作文中,错别字比较普遍,汉语水平急待提高。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汉语言文字,如何在今天得到保持和提高令许多学者、专家关注。

2000年伊始,一部专门化的字典由中信出版社出版,主编苏培成是业内的知名学者、专家: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会长。他根据多年教学经验,潜心六、七年时间,编写了这部《错别字辨析字典》。作为一本帮助读者正确使用汉字、纠正错别字的实用性语文工具书,它既具有一般汉字字典的查阅功能,又突出了对错别字的辨析。

在记者的采访中,一些读者也提及这本字典,普遍认为它非常实用。字典的编撰从6个方面突出辨析功能:笔顺、读音、字型、易混字、简化字和繁体字。在多数字下设有辨析一栏,既正音也正字,使用者可以各取所需。它字量大,收录了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的现代汉语7000个通用字,每个字注明笔画数,方便读者查阅。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注出规范读音,多音字分列音项。注音后解释常用义,列出了较多的例词。

既是读者又是专家的国家语委李行健认为:这本书很实用,不是抽象地讲理论。如何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呢?李行健说:“如果都落实到字典里就好了,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。”

要把辞书编好,首先是面对确定体例的问题。《错别字辨析字典》的编者是怎样考虑的呢?苏培成说:从历史上看,有两种编法。一种是中国古代的正字书,不是突出错别字;古代还有一种正字书,专门突出错别字,如唐代纠正错别字的“字样之学”,清代有本《字学举隅》,影响很大,民国有一位学者编《字辨》。今天考虑编这样一本字典,既可以做一般字典用,又突出辨析功能,特色在于实用,与正字书的不同是讲一点儿理据。错别字正的写法有一种,但错的写法也有很多,如“变本加厉”的错法通常是写成“利”字。该字典一般是把规律性的错误列出来。全书中辨析的分量占一半。在古音、方言上,说得很少。比《新华字典》简要,《新华字典》解释词的古代用法比较多。这本字典希望内容丰富,音、形、义兼有,不能非常复杂。

苏教授谈到编写字典时,说到:最难的是标准化。原则是遵循政府有关部门在语言文字上的一些规定,领会这个精神,不能死抄。标准是字表,变成辞典,必须加以斟酌,依赖于长期的语文修养以及对字的历史、现状的认识。

面对加强汉语言文化的种种争论,苏先生清醒地分析:母语不能忽略,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要加强,怎么加强?分歧是客观存在的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工具书的作用实实在在,影响深远。书稿几经修改,交到读者手中,苏培成既满意又不满足,他觉得学术含量还不够高。但编写是认真的,字典是实用的,这是令他满意的地方。

外语的大辞典越出越细,专门功能日益突出,汉语言文字的工具书也有如此广阔的天地吗?从市场上看,比如北京图书大厦,和外语工具书的火爆相比,记者看到的汉语工具书架前冷清得多。而据出版社说,一部字典的第一版几乎没有利润。这是大家太过于熟悉而不能“火”一把的市场。但我们冷静地想想,是否因为熟悉,反而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?这正是《错别字辨析字典》这样的工具书出现的可贵之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